赔付支出
赔付支出主要指核算企业(保险)支付的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和再保险合同赔付款项。企业(保险)可以单独设置“赔款支出”、“满期给付”、“年金给付”、“死伤医疗给付”、“分保赔付支出”等科目。可按保险合同和险种进行明细核算。
赔付支出 - 账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保险)支付的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和再保险合同赔付款项。企业(保险)可以单独设置“赔款支出”、“满期给付”、“年金给付”、“死伤医疗给付”、“分保赔付支出”等科目。
二、本科目可按保险合同和险种进行明细核算。
三、赔付支出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在确定支付赔付款项金额或实际发生理赔费用的当期,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二)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后应当确认的代位追偿款,借记“应收代位追偿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收到应收代位追偿款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应收代位追偿款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代位追偿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已计提坏账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坏账准备。
(三)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后取得的损余物资,应按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计算确定的金额,借记“损余物资”科目,贷记本科目。处置损余物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损余物资的账面余额,贷记“损余物资”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四)再保险接受人收到分保业务账单的当期,应按账单标明的分保赔付款项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分保账款”科目。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赔付支出 - 相关统计
2006年国内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5641.4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累计实现收益955.3亿元,平均收益率5.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从承保业务情况看,2006年,中国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3亿元,同比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3592.64亿元,同比增长10.6%;健康险保费收入376.9亿元,同比增长20.9%;人身意外险保费收入162.47亿元,同比增长14.9%。截至2006年末,中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同期GPD的比重)为2.8%,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431.2元。 另外,从资金运用情况看,2006年末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7785.39亿元,较2006年初增长26.62%。其中,银行存款占33.67%,较2006年初下降2.98个百分点;债券投资占53.14%,较2006年初上升0.49个百分点。由于中国股市表现良好,保险公司全年共拿出912.08亿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而直接投资股票以及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累计达929.24亿元,占5.22%,比2006年初上升了4.1个百分点。2006年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累计支出1438.08亿元,同比增长26.5%,发挥了保险业应有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等作用。2006年末,中国保险公司总资产接近2万亿元关口,达到19731.32亿元。其中,中国人寿集团的资产规模最大,占比为45.5%,其次为平安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和人保控股公司。 中国保险市场上共有保险公司(包括保险集团公司)9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保险公司中外资公司占了41家。在2006年保费收入突破400亿元大关后,北京保险市场2007年又几乎拿下了500亿元这一新的整数关口。北京保监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至12月,北京保险市场共实现保费收入498.05亿元,同比(2006年保费收入为411.53亿元)增幅21.02%。 这其中,财险保费收入为111.74亿元,同比增长32%;寿险保费收入386.31亿元,同比增长18.07%。在财险各公司保费收入排行中,人保北分、平安财险北分、太保财险北分居前三位。而有关北京市场寿险保费收入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安寿险北分、国寿北分和新华北分占据了中资公司保费收入前三强,而外资保费收入前三强分别为:友邦北分、中意北分和中美大都会北分。 由于2007年是几家大型寿险公司给付高峰,因此2007年北京市场总赔付支出达到了135.38亿元,同比(2006年为83.98亿元)增幅高达61%。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重庆保监局报道显示,2007年1-3季度,重庆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4.22亿元,比6年同期增长6.84%,但赔付率却高达10.91%。 据介绍,2007年1-3季度,重庆市保险公司各项赔款支出9.92亿元,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达3.2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2.51%。“赔付率增幅迅速,说明保险业在一系列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中对社会的保障功能逐步增强。”重庆保监局有关人士解释时这样说。
赔付支出 - 反应出的问题
虽然保障作用突出,但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正面临尴尬。2008年前三季度,沪上健康险赔付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侧重保障的一年期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8%,投保人次已由去年同期的580万下降到83万。 赔付增长盈利面临压力,经营健康险的公司一直苦于健康险的高赔付率。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沪上一年期健康险赔付增长12.5%,一年期以上健康险赔付增长75%,而类似赔付率增长的情况已历三年。瑞福德健康险产品精算部某人士表示,从2005年到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如果算上未到期的责任准备金,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已经达到88%,赢利面临较大压力。 亚健康人群的增多、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都是健康险赔付增长的原因。但相对于只涉及到客户和保险公司两方的寿险产品,健康险理赔还涉及第三方医院,这往往成为保险公司控制赔付率的难点。健康险保障期限较长,保险公司缺乏对被保险人身体状况跟踪的机制;而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倾向于使用较昂贵的药品、较先进的设备和超出合理范围的治疗手段,将会增加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健康险时常会出现某产品销售一段时间后的停售情况,那主要是基于两种情况:一是精算不准,导致运营成本高,盈利状况不佳。二是销售过热导致未来赔付风险太集中,必须停售加以改进。而改进的结果往往就是“扩大一些发生率小的疾病入保险责任,同时降低单项疾病的理赔限额”。调查显示,治疗重大疾病的预估费用已经超过15万元,对于已经投保重大疾病险和住院手术费用险的消费者而言,其实际保额亦远不足以支付重大疾病的发生。而目前消费者患个感冒的医疗成本也要在百元以上。前三季度,上海费用型健康险件均赔付为504元,但这样的给付额明显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医疗保障需求。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赔付额“改进”产品,但其实际保障无法满足需求,又会使得产品遭遇冷遇。2008年以来,短期健康险投保人次83万,仅为2007年同期的六分之一,重大疾病险的投保率仅为15%。健康险整体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医疗险风险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市场对健康险的接受程度较低。以往单一的健康险产品已经难解市场之渴,其发展受到挑战。以消费型健康险为例,虽然保费较低,但需每年续保,手续麻烦,年龄越大保费越贵,而且投保年龄还受限制;在理赔方面与社保挂钩,赔付标准限制较多。针对这些问题,保险公司尝试在产品设计上寻求突破:华夏人寿提出重疾险“二次赔付”,长城保险推出保额、责任可变的重疾加医疗健康险,信诚人寿推出“健康今生”、“及时予”等险种,主打“提前给付”,中德安联“安康逸生”将重疾和养老进行一起规划。经营健康险的公司首先要明确健康险成为社保补充的这样一个定位,在产品创新方面以有无社保为限进行细分,解决好保费来源和赔款给付问题,避免健康险成为保险公司经营的“鸡肋”。